翠湖湿地公园2025年春季鸟类环志圆满收官,鸟类科学研究助推生态保护
鸟类环志是指将国际通行的印有特殊标记的材料佩戴或植入鸟类身体对其标记,然后将鸟放归自然,通过再捕获、野外观察、无线电跟踪或卫星跟踪等方法获得鸟类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的科研活动,是研究鸟类生态与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4月26日至5月11日,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及中国观鸟会共同完成了翠湖湿地公园2025年春季鸟类环志工作。


本季环志工作成果丰硕,共环志到鸟类19科44种865只次。其中红喉姬鹟以354只次的环志数量独占鳌头,占比高达41%;棕头鸦雀位居其次,为133只次;黄眉柳莺位列第三,为75只次;此外,褐柳莺、银喉长尾山雀等鸟类数量也名列前茅。本次重捕鸟类达106只次。

翠湖湿地公园2014年挂牌成立北京市首家鸟类环志工作站以来,已连续11年开展鸟类环志工作。截至本季环志结束,共环志鸟类14目36科121种19440只次,为翠湖鸟类监测以及生态保护策略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这斐然的成果背后,是众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他们实地踏勘,精心设计布网地点、方向和高度,每日起早贪黑进行巡网、摘鸟,随后上环、测量,并详细记录下体长、体重等重要信息,日复一日地为鸟类研究积累着海量且珍贵的一手资料。

小太平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还解锁了翠湖环志新记录——小太平鸟。
小太平鸟(Bombycilla japonica)是雀形目太平鸟科中型鸣禽。在翠湖为偶见冬候鸟,常集群在树上活动,时常与太平鸟混群。

白眉姬鹟(左雄右雌)

棕腹啄木鸟(上)星头啄木鸟(下)
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翠湖湿地环志鸟类物种档案,也为研究小太平鸟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以及生态环境适应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契机,也表明公园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能够为更多种类的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红角鸮

丘鹬

白眉鹀

灰头鹀
5月10日,还举办了一场鸟类环志生态课程,来自101中学的30名学生积极参与。
科普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室内鸟类环志讲座,讲解了鸟类环志的定义、意义及具体流程等。带领学生们深入翠湖湿地,手持望远镜实地观鸟,观察不同鸟类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学生们亲临现场,观摩环志工作全流程,让学生们在紧张严肃的工作氛围中感受到科研的严谨与魅力。
作为翠湖湿地公园生态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的鸟类环志生态课程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鸟类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生态保护的种子。




斑鸫
多年来,海淀区湿地野保中心致力于鸟类保护和研究。开展鸟类环志工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态信息,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有力依据。

扇尾沙锥
由海淀区湿地野保中心主持编制的北京市地方标准《鸟类环志技术规程》(DB11/T 2402-2025),已于2025年4月1日发布,将于2025年7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北京市首部鸟类环志技术规范,该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本市在该领域的技术标准空白,规范了鸟类环志工作的技术要求,为鸟类迁徙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升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松雀鹰
未来,海淀区湿地野保中心将持续推进鸟类监测与研究工作,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为鸟类保护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END-
撰文:王妍力
摄影:王妍力、王媛、闫亮亮
徐晓梅、李会、周建娇、周宇琦
编辑:王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