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进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的基础,每一个物种的存亡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作为特殊的水陆过渡生态系统,兼具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湿地水鸟,作为这片水域生态的“晴雨表”与“守护者”,更是湿地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中,被誉为“湿地精灵”的鹤类,以优雅的身姿与独特的生存智慧,书写着湿地生态的生命传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群优雅的生灵,探寻它们与湿地共生共荣的故事。
湿地精灵-鹤Gruidae
鹤科(Gruidae)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鹤形目一个科。鹤是美丽而优雅的大型涉禽,全球共有15种鹤,我国有9种(灰鹤、白鹤、沙丘鹤、丹顶鹤、黑颈鹤、赤颈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占世界15种鹤的一大半,是鹤类最多的国家,这9种鹤全部是我国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灰鹤(Grus grus)
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外形:大型涉禽,身高约115cm,重量约5.5KG左右。成年灰鹤身体以石板灰色为主,头和脖颈部位呈黑色,眼睛后面有一条白色条纹延伸至后枕。头顶有一片裸露的皮肤,呈红斑状,在繁殖季节尤为醒目,也是吸引异性的关键。幼鸟身体被灰白色羽毛覆盖,头部呈褐色。
食性:主要食物包括昆虫、收获后遗落的农作物、坚果、小型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分布范围和保护等级
分布范围:灰鹤的繁殖范围横贯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北欧和西欧,到蒙古北部、中国北部和西伯利亚东部均有分布。冬季的分布范围包括法国和伊比利亚半岛的部分地区、第勒尼安海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北非和东非、中东、印度以及中国的南部和东部。
保护等级: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
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外形:大型涉禽,成年白鹤体长130 ~ 140 cm,重达6kg,雌雄同型,全身洁白,黑色的初级飞羽只有展翅时才能看见,故而得名白鹤。头颊裸露,红色,胫、跗跖、脚红色。幼鸟头部无裸露皮肤,体羽多沾棕黄色。
食性:属于杂食性动物,食谱非常广泛。湿地中多种水生植物的嫩芽、根茎(块茎)和浆果,昆虫、鱼虾、甚至鼠类都是白鹤的食物。

分布范围和保护等级
分布范围:在全球,曾经有3 条白鹤迁徙通道:西部通道、中部通道和东部通道。中部通道的白鹤种群在西伯利亚西部繁殖,经中亚到印度越冬。2002 年在印度最后一次记录到该种群。西部通道上的白鹤种群在俄罗斯乌拉尔山东部的奥比河流域繁殖,目前仅在里海南岸伊朗的越冬地偶尔见到1-2 只。东部通道上的白鹤在俄罗斯雅库特地区靠近北极的苔原带繁殖,迁徙时经过中国东部,在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渤海沿岸的辽河口和黄河三角洲湿地停歇,到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越冬。
保护等级: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极危(CR)。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沙丘鹤(Grus canadensis)
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外形:大型涉禽,高约80-120cm,重约3-6.5KG。成年沙丘鹤除了赤裸的红色前冠外,头部和颈部都长满了灰色和棕色的羽毛,腿部呈黑色,身形大小因亚种而异。幼鸟全身的羽毛呈棕色。
食性:主要的食物包括植物块茎、谷物(如玉米)、小型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分布范围和保护等级
分布范围:两个迁徙的亚种(Lesser和Greater)的分布范围广泛,涵盖美国北部、加拿大和西伯利亚东部,在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越冬。三个非迁徙亚种(Mississippi, Cuban and Florida)则分布在美国南部和古巴的部分地区。
保护等级:IUCN红色名录被列为无危等级(LC)。古巴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外形:大型涉禽,成年的丹顶鹤身形高大,身高约158cm,重达7.5kg,姿态优雅,站在地面上与成人身高接近。全身洁白,只有喉部、颈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是黑色的。头顶皮肤裸露,呈红色,故得名丹顶鹤。
食性:主要食物包括昆虫、水生软体动物、鱼、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水生植物的嫩芽和根茎等。在日本北海道,丹顶鹤主要吃玉米、谷粒和鱼。

分布范围和保护等级
分布范围:根据分布的地理范围和迁徙习性,全球丹顶鹤有两个完全分离的种群,其一为岛屿种群(不迁徙),仅生活于日本北海道;其二为大陆种群(迁徙),主要在中国东北低洼的河泛平原以及俄罗斯东南部的阿穆尔河流域繁殖,在中国黄河三角洲和盐城滨海湿地以及朝鲜半岛越冬。
保护等级: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易危(VU);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
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外形:大型涉禽,身高约115cm,体重5KG左右。成年的黑颈鹤全身羽毛呈银灰色至近白色,头顶呈暗红色,头顶部有稀疏发状羽,飞羽、尾羽和腿部呈黑色。除了眼后和眼下有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部的三分之二呈黑色,故而得名黑颈鹤。黑颈鹤雌雄鸟的羽色相似,但雌鸟背上有淡棕褐色的蓑羽且体型略小,易于识别。幼鸟的头顶是棕黄色,身体的羽毛呈黑色和灰色。
食性:是杂食性鸟类,主要食物包括植物的根系和块茎、昆虫、蜗牛、虾、鱼、蛙、蜥蜴、田鼠和农田里残留的作物种子。

分布范围和保护等级
分布范围: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地区的鹤类。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高原地区,印度、不丹和尼泊尔境内也有少量分布。黑颈鹤的繁殖地集中在中国西藏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和甘肃西南部。黑颈鹤的越冬地在中国云南西北部、东北部,贵州西部,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区,不丹北部和印度也有少量个体越冬。
保护等级: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等级为近危(NT)。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赤颈鹤(Grus antigone)
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外形:大型涉禽,高约176cm,重约6.35KG,是鹤类中体形较大的。成年赤颈鹤体羽呈浅灰色,喙(嘴)部为灰绿色,头、喉及上颈裸出部分呈红色,耳朵被一小块灰色羽毛覆盖,腿部呈红色。幼鸟全身呈浅棕色,耳部的灰色区域还不十分明显。
食性:主要食物包括水生植物、无脊椎动物、谷物、小型脊椎动物和昆虫。

分布范围和保护等级
分布范围:目前印度亚种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北部的平原、尼泊尔特莱低地的西半部,以及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东方亚种主要分布在缅甸、老挝、越南和柬埔寨;澳洲亚种则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
保护等级: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EN)。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


白头鹤(Grus monacha)
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外形:大型涉禽,身高约1米,体重3.75KG左右。成年的白头鹤额头的皮肤裸露无羽,呈鲜艳的红色,其余头部和颈的上部呈白色,而身体的羽毛是灰色,故被称为白头鹤。两个翅膀的翼尖、尾巴和腿部都是黑色。幼年的白头鹤头部是棕褐色,身体羽毛呈灰白色。
食性:主要食物包括水生植物、浆果、昆虫、两栖动物、根、根状茎、种子、草和小型哺乳动物。在韩国和日本的人工投喂站,白头鹤也吃大米、小麦和其他谷物。

分布范围和保护等级
分布范围:在世界的分布仅限于亚洲东北部地区,其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的中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及中国北方地区;非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蒙古-中国的边境地区。80%的白头鹤种群都在日本鹿儿岛越冬,其余的种群则在日本南部的山口县(Yashiro)、韩国和中国长江中部的部分地区越冬。
保护等级: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白枕鹤(Grus vipio)
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外形:大型涉禽,体长120-150 cm,重达5.6kg。雌雄同型,全身青灰,初级和次级飞羽暗灰色,而细长的三级飞羽银灰色,羽端灰白色。脸颊皮肤裸露,呈红色,故又名红面鹤。头顶、颈后延至上背白色。胫、跗跖、脚红色。
食性:属于杂食性动物,但以植物为主,包括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喜食芦苇的根和叶。在繁殖季节,动物性食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也吃昆虫、蚯蚓、蛙、蛇、鼠等,并且用以饲喂幼鸟。在迁徙和越冬时期,经常到农田里觅食,农田中残留的玉米、稻粒、花生,甘薯、马铃薯等都是它们的食物,偶尔也吃农田中野生植物的根茎。

分布范围和保护等级
分布范围:繁殖区主要分布在蒙古东北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南部地区。西部种群的越冬地在中国,途径黄河三角洲地区,冬季在长江中下游的湿地越冬;而东部种群大部分则在朝鲜半岛越冬,其余的在日本九州岛依赖人工喂养站越冬。
保护等级: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同时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
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外形:体型最小的鹤, 因而也被称为闺秀鹤。成年的蓑羽鹤身高约89cm,全身被浅蓝灰色羽毛,头侧、颈部、胸羽黑色,与白色丝状长耳羽成鲜明对比,三级飞羽形长但不浓密,不足以覆盖尾部,胸部的黑色饰羽长垂,因而得名蓑羽鹤。虹膜红,头顶被羽,无裸露部分,有别于其他鹤类。
食性:幼鸟主要以昆虫为食,如多种昆虫的幼虫、甲虫、蝶蛾类、蚂蚁等。成鸟的食谱要宽泛得多,主要取食植物的种子,尤其是禾本科植物的草籽,并捕食昆虫、软体动物,及小型的蜥蜴等,有时在农田吃麦粒、糜子等谷物。

分布范围和保护等级
分布范围:蓑羽鹤遍布全球47个国家,广布于欧亚大陆温带草原,并在南亚次大陆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越冬。在中国从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部至新疆北部,都有蓑羽鹤繁殖,它们迁徙经过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在西藏南部越冬,偶有迷鸟现于四川、台湾。
保护等级: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等级(LC)。同时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